為什麼畢業生不再想進公司?企業該怎麼接軌新世代的職涯價值觀
企業人資們可能開始注意到,現在的畢業生對於職涯的想法已經不一樣了。越來越多新鮮人畢業之後,不是急著找穩定的工作,而是選擇接案、創業、或建立自媒體,甚至自學新技能跨界應徵。這股潮流重塑了職場新手的樣貌,也帶給企業考驗。因此很多人資要面對一個現實的課題:如何吸引這群求新求變的年輕人,讓他們願意回到企業櫥窗?

為什麼現在新鮮人不急著就業,而選擇創業或跨界?
1. 創業更能掌握自由與價值
許多畢業生不滿意朝九晚五的僵化框架,反而嚮往掌握工作的自主節奏與選擇權。根據 YourStory 調查,新鮮人創業的主要動機包括追求 時間自主、財務獨立與創造性自由。
2. 挑戰職場門檻而加速跨界嘗試
Indeed 的報告指出,實習機會相較 2024 年減少了 11%,市場競爭更激烈。面對職場入口的縮減,許多年輕人改為自學或考取證照,提升自身市場力。
3. 現代職涯頻繁轉換,跨界已成常態
Sci-Tech 調查顯示近 70% 的人在更換職涯路徑前都曾進修或取得新證照,41% 的人其實曾經跨行。這顯示,年輕人更願意為成長與意義,跨出本科框架。
企業想吸引這群想法跳躍的新鮮人,必須做文化升級。這裡提供三項建議,讓人資從執行到改變模式開始:
1. 打造「彈性制度+探索期」的友善職場起點
現在的新鮮人不急著被「綁約上班」,他們更想要試試水溫、探索興趣。傳統試用期不夠彈性,只會讓他們更快流失。根據《Harvard Business Review》的數據報導,59% 的 員工表示「工作彈性」比加薪還重要,而且由 Microsoft 發表的研究也指出,有超過 70% 的新世代員工會因缺乏彈性而拒絕工作邀約。
如何實作
推出「彈性探索期」制度,讓新進員工在前三個月可自選工作時間(彈性上下班與遠端天數),並允許參與一項跨部門專案。這樣既滿足年輕人對自主掌控感的需求,也讓公司更快識別潛力與興趣對位的人才。
2. 職涯發展透明+證照補助,回應跨界求知熱潮
根據《AtOnce》的調查,近 41% 的職場人士畢業後首份工作即為跨領域轉換。其實漸漸可以發現,新鮮人越來越少照著「本科系 → 對應職位」的路走。相反,他們更願意投資自學資料分析、UX、AI 工具等新技能,希望企業能接住這種學習動能。
如何實作
讓員工知悉職涯發展地圖,職階管道公開透明,並給予考照/上課補助(如 Notion 課程、Python 證照、UX bootcamp等),鼓勵員工多角學習。對於無相關經驗的新鮮人,公司可安排「跟學觀摩」的制度,讓新進員工可以實際在其他職位的同事旁邊學習,了解不同工作的日常和流程,讓他們能在職場實戰中摸索轉職機會。
3. 提供創業式工作場景,接住有主見的新鮮人
Deloitte 調查指出:能展現自主、創新與參與感的公司,更容易吸引創業型人才加入。有些新鮮人不想當只執行的「員工」,他們想當「參與者」或「解決問題的人」。如果企業仍是垂直文化,不願與新人溝通或開放決策,只會讓這些人離你越來越遠。
如何實作
建立「內部創業提案活動」,開放每季員工提報新產品構想、流程優化專案、行銷企劃或客戶回饋等,由公司提供時數、經費、導師支持。這些專案有些最終轉化為公司新業務,也有些讓員工建立了更深的歸屬感。

企業不能只問「為什麼新鮮人不來?」而要問「我們還留得住誰?」
新一代畢業生想進入的職場,不只是「有一份工作」,而是「有一個舞台」。
當他們選擇創業、自媒體、斜槓,不是對企業冷感,而是對框架厭倦。所以不論是工作時數的彈性、技能與證照支持、內部創新專案,對他們來說,都是能提供價值認同並擁有人性化的職場文化。我們鼓勵企業能將按表操課的工作轉為「擁有自由與發揮空間」,當企業成為職涯探索的起點,就更能吸引有想法、自主性、高主動力的新世代加入企業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