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人資

從「不安」到「上手」:AI 時代的職場自救指南

「自從開始使用 ChatGPT,工作上反而更焦慮。」
「公司導入新工具後,我的產值好像被取代了。」
「AI 做得比我還好,那我還剩下什麼?」

身為這一代職場人,正快速地面對集體焦慮。AI 工具從輔助、滲透、到替代,我們馬上被迫面對這個現實:我們要被取代了嗎?

這篇文章不只是給行銷人、設計師、工程師、HR,也寫給正在努力適應變動的你。其實你並不孤單。

心理諮商師整理出三個常見的 AI 職場焦慮來源:

  • 被取代感:「AI 的效率讓我看起來像在拖時間?」
  • 不確定感:「我是不是落後了?是不是該轉職、轉行?」
  • 無力感:「知道要學,但每天工時超長,根本沒時間開始。」

這些感受不是你的錯,它們出現在每個角落。不管你是熟手還是新手,職位高還是剛入行,只要你在意自己的專業與成長,就很容易有這些感受。關鍵不是把這些情緒壓下來,而是:我們要怎麼走過去?



每個職場角色都在面對 AI 帶來的「職涯問號」

你不是唯一焦慮的人——AI 帶來的不安感,其實無所不在:

  • 行銷人說:「ChatGPT 寫得比我快,老闆已經預設我們要一人當三人用了。」
  • 設計師說:「現在連第一版視覺草圖都用 Midjourney,設計流程被壓縮到只剩套版。」
  • 工程師說:「Copilot 自動補程式,我寫的速度反而被拿來比較。」
  • 客服說:「AI chatbot 能全天候回覆,我變成備用人力。」
  • 講師說:「學生都用 AI 寫作業,那我還教什麼?」
  • 業務說:「CRM 自動化越來越強,我人情牌還重要嗎?」

我們正一起經歷一場「角色再定義」的集體轉變:
我們不是沒用了,而是要重新想像「自己的價值在哪裡」。

心理師建議三步驟,把焦慮變成適應力:

焦慮不是壞事,但不能讓它變成卡住的理由。

心理師與職涯教練提出三個具體建議,讓你漸進式地與 AI 共處

1. 承認焦慮,是自我保護機制

焦慮代表你對未來有感、對專業有期待。
它不是退步的證明,而是轉型的信號。
請你允許自己慢慢來,不用急著「精通」,只要開始理解。

2. 挑一項小工作流程,把 AI 當工具,不是對手

試著在你熟悉的任務中,加入一個小小的 AI 工具:

  • 行銷人用 ChatGPT 改寫email語氣
  • 設計師用 Midjourney 幫助快速產生參考構圖
  • HR 用 AI 幫忙初步篩履歷,讓自己把時間放在「看人」上

不用全改,只要開始,你會知道怎麼分辨哪些是你該做的、哪些交給工具做就好。

3. 設定低門檻:每天花 10 分鐘,讓熟悉感累積信心

太多人被卡在「我要一口氣學會」的壓力裡,但 AI 工具其實不需要那麼多門檻。
從打開一次對話、嘗試一個 prompt 開始就夠。
你不是要變成工程師,只要別再當陌生人。

HR 的角色也正在轉型—

我們觀察到最明顯變動的職務之一,其實就是 HR。
許多企業導入了 AI 招募系統、履歷推薦、自動回覆等流程後,HR 的價值正在被「重新定義」。

但我們不認為 HR 的價值被削弱,反而是被升級。
AI 可以處理篩選,但無法判斷潛力、理解文化適配、建立信任。
這也是我們即將在九月講座聚焦的主題:

🎤 《AI 時代的 HR 價值轉型:從招募自動化到思維升級》
一起談談 HR 如何從執行角色轉向策略角色,用更有價值的方式參與職場未來。

📅 活動報名即將開放,請持續追蹤 HuntByte 粉專與網站公告。


最後提醒你:AI 不會奪走你的職位,但放棄適應會

這波變動不可逆,但你可以選擇怎麼面對它。
從「我好像不再重要」到「我終於知道自己該發揮在哪」之間,其實只差幾次練習。

別急著戰勝焦慮,先讓它成為你起步的理由。
而我們會在這段轉變路上,陪你一起摸索與前進。

延伸閱讀:如何設計新人到職體驗?